發明「莫雷爾」:都市空間、媒介與在地運動_ 王家浩

田野與工廠之間互相聯繫,非單向、可流動,有對建築成本的控制

  • 形式的可能性 – 建造者
  • 認識的可能性 – 批判者
  • 符合客體 – 項目
  • 現實的可能性 – 辯證烏托邦的希望
  • 存在  衝突/共識  合理

建築三原則:堅固、實用、美麗

建築學包含造房屋、造日晷、造機械

  • 建造者的三種連結
  • 藝術家+工匠(藝術院校與行會)
  • 教師+學生(工房)
  • 學校+社會(工業界)
  • 社會 情境 條件 目標

發明「莫雷爾」:劇場、博物館、城市展

跨界不難、不是問題,跨界為了什麼目的、從什麼角度切入探討,才是問題本身。

城市研究:傳播性、空間性、視覺性

都市空間、媒介與在地運動(沒有資本旅行/擁有跨界行動力的人,就是在地的主要成員)
方法/媒介可以證成目的嗎?

方法的正確可以證成目的也是正確的嗎?合法即合算嗎?合法即合理嗎?

同樣的方法只會達到同樣的結果,如果期待同樣的方法達到不同的結果,就是精神病患。可是,建築師將同樣的方法放在不同的地方,讓那些方法像機器一樣運作,不能保證同樣方法在不同的文化中,是否達到一樣的結果,不同文化的地方(在地的物質空間),同樣方法可能會招致不同結果,那,方法真的可以證成目的嗎?

方法和目的真的要分開看嗎?

複製機器:每個時代重新連接,這個時代關於媒介的種子,就是生命複製的機器,莫雷爾是種子/機器的發明者,發明者也可以把種子或機器拿給別人/後人用。

空間組織的中心性→建築師是否可以打開空間呢?給大眾一個更普遍的空間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?這是在地運動破解的可能性。

展示不能解決問題,卻可以呈現與掩飾問題。

文化原鄉

拉黑子:原住民藝術家

母體文化拉出來的元素,在尋找、行走與撿拾的過程裡,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?

新台灣壁畫隊

南島

沒有視覺經驗的人會質疑某些沒看過的人事物

如何重新凝聚部落意識?

將議題轉換成創作!化悲憤為力量!→漂流木

和部落互動、和部落青年有連結,不只是喝酒、而是創作

颱風計畫

從漂流木到拖鞋(六千隻)

語言→文字→歷史→文明→文化

五十步空間
離海五十步的空間,從海到陸地,從腳回溯到心,這裡也有漂流木,有許多人們曾心愛無比的東西,擱淺、掉落在這兒。

於是在海島上的我們,開始了最原始的動作,我們撿拾,也回頭。

台灣錄像藝術的啟蒙

王俊傑

1984變數形式

〈息壤〉展

1986暴動傾向第三號:被強暴的映像管

媒體批判:僅三個電視台的八股與政令宣導

用電視當媒介去反電視,用媒體的方式反媒體

1988表皮組織的深度(語言受高達等人的電影影響)

身體跟社會的關係、禁忌、色情錄影帶的剪接

1987拾月 – 有番茄傾向的裝置 – 和王墨林@淡金公路上

探討中國和香港、政治的關係等,和三個劇團合作

紀錄片約半小時:歷史如何成為傷口(發生六四天安門,台灣與媒體用什麼角度看大陸)

以上為憤青形式,後到德國留學

Q 如果西德可以用錢買回東德,那台灣這樣的分裂到底算什麼?

馬克思主義美學,內容決定形式,形式也是把內容翻轉後,作為外顯的、對外溝通的語言,需要和內容一同被重視。

1994十三日羊肉小饅頭(教怎麼做滿漢全席的一道菜與謀殺案的交錯影片)

1992清湯虎丹、龍鳳富貴吉祥如意拼盤

所謂前衛不是「最新」,而是反抗當時政府的保守與權威

八零年代的藝術形式,是否從現代主義開始便藝術領域互相交會合作,例如畢卡索幫妮金絲卡、尼金斯基畫佈景?當時並沒有跨領域的概念,後領域被界線分出來,才漸漸地發展出派遣工形式、一人會多領域多種技能的現況,從眾人的跨領域回到眾人的跨領域,卻截然不同的認知。

可以用科層體制去反科層體制嗎?科層體制是一種手段嗎?用面具反面具嗎?

文創商品課筆記-9月

文化與時間

文化與空間

自然地形隔閡、社會宗教國族、個人家庭經濟、虛擬網路

文化與質

覺得珍惜、專家真實地解說與再現、美感與一致的教育讓文化傳承與可溝通

文化與量

資源與收益

文化與人

文化與我

文化是一種精神寄託,是一種集體記憶,會消失,有價值且可變成商品的(商品分成物質與非物質,非物質的例如歷史與故事,功能也是一種附加價值)。而紀念品不一定要可以用,也可以買一個故事當紀念,故事性、具話題性、理念、想法的複製要有效。精緻化、限定&排隊、創意,運用外來商品結合自身傳統,創造全新商品價值。

文化是交流的產物。
用當代有創意的方式,在不同階級的生活中,訴說古老的故事。例如英國的茶杯上有歐式中國風的圖紋,就呈現出十九世紀貴族享受的意涵(當時為了喝茶甚至會換一套專門喝茶的衣服)。

Nature
未經修飾的
Culture
屬於人的、人性的,例如思想、語言、專業技能領域、宗教、建築、風格、種族、政治、時代、異同之間的鴻溝與戰爭、解釋的權力
描述文化的字彙:http://www.ted.com/talks/daniel_libeskind_s_17_words_of_architectural_inspiration/transcript

colere, colo, colui, cultum
-ura(ere):被動,如figura意為被塑形的,Boston Ballet’s Bella Figura(被塑形的美麗)
colere: to educate, to instruct, to train
agrum colere/ vietem colere(to grow & cultivate vine)/ urbam colere/ extra colere/ corpus colere(關照身體)/ deum  colere/ patres  colere(照顧雙親)

  • Cultura creata(cultural state)創造之文化、歷史、族群記憶
  • Cultura quae creat(cultural action)
  • Cultura creata quae creat
  • Cultura non creata quae creat→不可能
    文化並非過去事物的保存,是一種活生生的現象,才能由舊符號轉新符號,無法不基於舊有事物做創新。

匈牙利認為文化的意涵是:藝術、書寫及所有行動的結果。
阿拉伯人認為文化是:尋找、有技藝的、聰明智慧的(thaqifa);一群人參與、定居(hadara);含括中東各人種的伊斯蘭都市(madaniyya/ madina)

有文明才有文化

觀光

故事性,文化差異與衝擊的經驗

美國的Cafe多賣品牌不賣故事或經驗,因為美國缺乏歷史,和歐洲富含歷史不能相提並論,因此行銷方式不一樣。

文化觀光景點的類型:遺產、體驗文化、原住民文化、都市文化、鄉村文化、創意、藝術。(歐文所譯《文化觀光學》)

媒體的影像化軌跡:看見台灣的當代藝術史

媒體、環境、行為、符號

如何呈現錄影裝置

日本《The Wall》錄影裝置展

錄影藝術之前有短暫的一小段時間是「電視藝術TV-art」因為錄像藝術取決於媒體的陸續出現

主體互換

拿錄影機?人和錄影機的關係?服裝是皮膚的延長?攝影機是人的延長?

新素材實驗?實驗精神?

藝術家玩政治和商業的很少,藝術被政治和商業玩的比較多

Q 現代主義唯物精神,生物的物與人工之物有何不同的概念?

藝術與設計早已混合難以分清

Q 超現實、抽象藝術與錄像藝術

八零年代中國前衛藝術 – 香港資深研究員翁子健

AAA亞洲藝術文獻庫(Asia Art Archive)非營利獨立機構

沒有ISBM國際書號圖書館不收的書,這裡也收,也有未出版的手稿、公共節目的消息紀錄以推動資料庫運用等

www.aaa.org.hk

注重當代藝術在中學的教育,並請中學老師來參加活動

成立中國研究基金

將他者提供的資料電子化與編目(美術系與圖資所的結合)並將資料索引脈絡化與簡化,有其思路,是時常的工作內容,相關人士訪問等無法透過物理資料傳達

未來的材料紀錄1980-1990中國當代藝術

www.china1980s.org

  1. 先訪問x100:雜誌展覽畫廊的工作人員,以大量樣本呈現當時藝術的多面,並做影像與逐字稿整理
  2. 紀錄片《廣東當代藝術》(廣東藝術家離北京內地都遠,具獨特性)
  3. 台灣雜誌因無語言上的限制,對當時的中國藝術興起的文化熱相當重要
  4. 書信照片
X

舊派左派

藝術做為純粹的思維活動,純粹的藝術 Q 藝術作為思想解放?可以拋棄藝術本身
保留傳統媒介

在思維上革新

社會主義

現實主義

藝術為政治服務

本體革新

用身體、錄像等

Q 可以畫抽象畫嗎?形式?非資本主義可 藝術作為理解和批評社會現實的工具(藝術在價值上是次要的) Y

右派新派

作家作品遊走在不同方向,有不同的流動及變化

廈門達達(本體革命)198n廈門新藝術館廣場外的焚燒事情:去掉藝術形式與和現實的關係

  1. 藝術家通過創作這件作品回應什麼問題?
  2. 創作時的經濟條件和經濟原因如何?
  3. 藝術家在怎樣的文化氛圍下創作?
  4. 通過什麼管道、以怎樣的方式發表及展覽這件作品?

1977年恢復高考,全國美術學院復學 – 訪問楊詰問、張曉剛

前蘇聯教育體系的教師受到開放衝擊,學生於圖書館自學,圖書登記表為重要文獻,看不懂文字、只看圖,脈絡誤讀誤解發展出特別影響

鄭勝天(浙江)

提供多數展覽資料,大陸早期的展覽太少,以致對中國藝術家有直接的影響

藝術是為了活在這裡,透過思考融入藝術,我思故我在

有千萬人之能當造千萬人之福

地方文化

上海:現代主義傳統,例如丁乙,徹底去工具性,屬表現主義抽象領域,冷靜理性思考、推理、具邏輯性,認為一些藝術表現感覺卻無法表現思維。無法出國的藝術家私底下教授學生。

85、86新潮主要圍繞在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

出版物:個人原因在體制內找到機會做成刊物

中國美術報(by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年輕研究員,週報性質)1988年35期無圖:一些不需要實現的藝術,非常具前瞻性

《先奏後展的程式──關於《X?》及《藝術計畫第二號》張培力表現無法具體肯定、「日常微細卻影響巨大」的東西

觸覺藝術小組1987將身體的經驗永遠停留在概念上(like Build的披頭四名曲時間長度T恤)

徐冰1987-1991析世鑑《天書》@中國美術館

美術思潮(85-87)

中國政策易變動,國內單位的可信度不高,反之地處香港之單位較能夠信賴。

AAA選擇藝術家與作品只在打開話題,不一定淨是某些藝術家或作品的追蹤,藝術家太多了,但盡可能觸及各領域與話題,是入門、一種角度,而非作結。

也做其他國家如印度、越南、東南亞等,中國在地理上國際上更引人注目,故研究的量會多一點。

以「我」為出發點,當代藝術就沒有歷史了,這是當代藝術的弔詭問題。

比起心照不宣的禁忌話題或忌諱談論的背景,信件的私人部分或藝術品交易等,反而是處理資料時更敏感的部分。

Q 官方與觀光的關係?民間與觀光?官方與藝術?政治/經濟/藝術的關係?

Q 認真與荒誕性、諷刺程度成正比,那荒謬劇的精隨與重複性於此展現嗎?人莫強如吃喝自己的勞碌所得,這是虛空,也是捕風。

Q 台灣未經現代直接跳躍至後現代(超現實、表現、象徵),對台灣的藝術發展/設計業/兩岸政治關係/國內政治行為與民族認同有何影響?有其他一樣未經現代時期的國家嗎?表現特徵為何?為何台灣竟在國際上的當代研究落後了?

藝穗節@PP──愛丁堡藝穗節Fringe8/13-8/18台灣季

愛丁堡藝穗節的經驗與各國藝穗節

蒂摩爾古薪舞集

2006年成立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題的舞團

排灣族的樂舞一體型式

-2009扶植培育

2010-逐漸成熟

多次被提名台新藝術獎

愛丁堡藝術節中21次演出、台灣季記者會酒會、街頭宣傳等

@Dance Base

海報與DM兼名片書籤酷卡=1:100中英文兼具

古謠與四步舞、鼻笛

經費來源:文化部、市政府文化處、FlyingV、原住民相關單位、鄉公所等,經費需事先預估並申請補助

視前幾天客滿程度、情況更改宣傳方式,突出自我特點,解決問題!

做影片或DVD(舞蹈比戲劇更不被錄像媒材影響)是和經理人或場館媒合很重要的資源,長遠計是必要的。

觀眾看完溝通交流/在粉絲頁PO上當天回應與問答,有口碑有互動、讓觀眾口耳相傳拉隔天票

肢體音符舞團Jadedance

DM=Flyer in English

穿有特色的衣服而非直接穿舞台衣服做街宣,讓別人願意和你拿DM

風呼舞雩舞蹈劇場Fengdance

孩子磁場,箱子Kid Box

@Summerhall Main Hall

大旗子橫跨整條人行道,過馬路時停住,如:「你今天去屋頂了嗎?」吸引目光,和路人有互動,讓人帶著互動過的這份心情來劇場。

花蓮冉而山劇場

作品Misa-Lisin

只有人跟道具,一切都是現場,到國外裝台等比較不會有技術問題

藝穗節做為一個平台:藝穗節單位World Fringe Network舉辦的World Fringe Congress、製作人/策展人、演出者/觀眾、場地管理者、食物與酒

戲劇佔藝穗節最大宗

首爾澳門:策展型;北美:抽籤型;其他有自由報名等型式

愛丁堡節目3000以上,是台北藝穗節的十倍,然而澳洲Adelaide場地比愛丁堡多(350:299)

台北藝穗節最不一樣的地方是:我們是公辦的,在本該自由開放的藝穗節就有限制,例如場地應該合法、議題不能太裸露;

國外民間舉辦的爭議則在於,倚賴且受限於銀行或酒商提供的金錢,政府則扮演徵選優秀團隊提供獎助、讓團隊去藝穗節表演備策展人看見卻不屬於藝穗節,市政府則對場地有管理要求,芭蕾和舞蹈則是分開向市政府申請的(芭蕾更難)PS海報DM是固定型式。

台北藝穗節有評分

2015/8/7-31愛丁堡藝穗節

申請藝穗節小提醒

原本演出的型式是實驗劇?還是大劇場?A:成熟的演出較佳

需要場地大小、技術為何?場地是被改出來的?還是原本就是場館?A:都常都是中小場地

場地技術設備的提供與確認?A:有難度,經費上或劇場本身的特性,須調整作品去適應,而不是依賴表演以外的事物烘托氛圍(台灣的觀眾被養壞了)

創作者是否就是演出者?A:創作者更有可能被發掘

演出期程?(如有機會自行決定的話)

創作者需先和演出者溝通好PAY的心態

演出期間的提醒

善用藝穗節中心的資源,例如影印

半價票亭with APP

與演出場地保持良好關係

爭取策展人來看演出

募資

募資平台與回饋禮品等,配合台灣時事募資,而非直接以需求敲擊觀眾

演出內容價值觀的連結、讓觀眾感受到的價值最大化

小光點實體見面會

大學廣播如政大

義賣會

活動通

善用身邊朋友如平面藝術家媒體的資源、互相交流辦展等

公關

布置前台、準備公關袋、節目單輔助了解、DM、諮詢過單位後放明信片做小生意、避免海報貼到不該貼的地方被罰款、和當地藝術家結合Promote表演例如幫展覽開幕等等

事先要策展人等的名單,寄信簡短介紹並邀請看演出,爭取媒體露出與藝評訪問

聯絡當地留學生社團或台灣駐當地辦事處協助宣傳

事前投遞、參加Fringe比賽增加名聲與入圍機會

出國前的打包

事先問防疫局那些可出入境那些不行

包裹緊實且方便拆開,可讓海關抽查,並多帶可以打包的東西方便重新打包

貨運報雙倍,例如六件行李來回共十二件,要報二十四件,才拿得到打折後的錢

異端詩學

1979年美展開始──

裸體面對自然

鐵絲網

沒有策劃人、藝術家自己出來的七個行為藝術,其一例如:敷雞蛋。

尚魯:《對話》1989因故閉館了兩次,又都開了

後來就是六四事件了,或許這些展覽都是社會背後的騷動之體現

80年代是中國的黃金時代,中國管制尚未體制化,是中國藝術的終結時代。之後人紛紛出國,之後再做藝術儘管和前代有所聯繫,卻像新的。

90年代六四之後,受許多國外的展覽影響,然而中國全面向左、變得保守,93、94鄧小平南巡,支持中國經濟改革開放,經濟市場化發展資本主義,

海外的中國藝術家開始用中國符號切入,其他無法出國者則用在地方是掀起革命

明確的文化身分才能在西方獲得認可「中國藝術家」,後來也不再滿足於中國身分,逐漸國際化,國外的土壤不同、系統不同,然而國內仍較為封閉,關注更多和自己有關的東西,例如大靈魂、關注當下。從對藝術一種宏大的敘事方式,重新轉向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、自己喜歡的事物。

那時候沒有系統或藝術館支持行為藝術家,例如張洹HUAN2的作品12平米

馬六明,非同性戀或易裝癖,男扮女裝的行為藝術,認為人有一種超越男女的特性,作品為《芬‧馬六明》

馬六明之師:自殺系列,帶點行為現場的意味

宋冬,《呼吸》

潘星磊,潘星磊事件@香港1996文革印記

何云昌,金色陽光,用鏡子把陽光反射進監獄;後多用自殘方式做作品。

王邁,中國民航1999以批鬥姿勢呈現作品,旁有女孩跳紅頭舞

奚健鈞+蔡元@英國,多少有些報導但很難被認可,後跳上一張展覽中的大床,質疑藝術的本質

孫原、彭禹,展覽:對傷害的迷戀,用屍體做作品,如《連體嬰兒》引起論戰、批鬥,例如「一般民眾怎麼會獲得屍體」等等,帶動修法等

有五毒封號之五組人馬。

後感性小組,《狂歡》,不只作品超越作品的問題,開始注意「展覽」作為一種藝術制度來運作,且如何應對展覽這種體制

楊志超,《種草》,對身體的傷害沒有那麼嚴重,不強調也不會傷筋動骨,然而不打麻藥、直接體驗,旁人多少想像痛苦但不能體會。以人體為媒介。

朱昱,《獻祭》,太血腥目前無人能出其右,對生命的態度讓藝術家呈現一種終結,藝術家如果要繼續追求境界,無疑是殺人或自殺。這作品如果不和中國的現況聯繫在一起,多數人會覺得這作品太令人震驚,然而中國法律引產的胎兒不計其數,藝術是否可以成為傷害生命的理由或藉口?這作品呈現出了界線。

人腦罐頭,展在超市賣

2000年左右中國討論道德問題比討論藝術錯品本身還要多

有種競技行為,比狠、比厲害,成為中國藝術家的動力

陳光,《人種》,參與的老頭是知識分子、但不是同性戀,兩人做愛

大道現場藝術節,想讓行為藝術的概念從根本上有點變化,許多不是以身體作為媒介的,比起行為藝術,更該說是「現場藝術」

黃香《草木皆兵》2011講政府緊張過度

因為蘇俄留下的破舊廠房成為畫廊及空間,改建後每年倍數成長

2004-2008當代藝術是量上的爆炸時期,一張畫十幾萬到一張兩千萬,當代藝術在中國受到某種程度的認可,並非國內認可,但是國外的人回來帶動投資

在美術館或政治場景直接發生關係,基本上就是搗亂,但藝術家終可分辨場合與要做的事來決定藝術的方式,不再是行為強度(腥羶色)的問題

繪畫之亂-展覽:伊璐,《心》利用水墨可即興的特性現場作畫

還有其他將拆遷現場搬到美術館、再進行塗鴉的。

還有「擺拍」這種專門為鏡頭表演的行為藝術,如馬六明的36張自拍,畢竟將來呈現多攝影、是沒有現場的。

徐勇+俞娜《解決方案》

現代藝術曾因為是「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」而被中國妖魔化,許多人被邊緣化

在83年前還算嚴厲的時期,改革是自上而下的,不像民主社會是民間自發的,民間的力量只是因為政府的控制鬆動而爆發

中國傳統中沒有將抽象本身作為藝術過,因此現代主義多圍繞自中國藝術家自己眼睛所見等自己的事物。創新性到底在那兒?思考文化的方式為何?價值?立足點在哪裡?中國社會急遽變化,藝術家關照現實、付諸實踐、甚至想改變現實的作品肯定很多,但基礎都是類似個人成長史,例如文革中成長起來的;然而藝術有時是強調個人生命經驗、甚至需要和社會切斷聯繫的,例如中國古代的隱逸。藝術知識系統背後還是錢和權力在支撐,有人很政治性地看待藝術,希望以藝術承擔社會責任,但其實有更多的角度可以看藝術的,無須政治正確。

中國的行為藝術相關書籍多為資料彙編,國內外很少研究或更深入的學理支撐

關照人本身,表達屬於人的脆弱和渺小

媒體中的身體7/25

崔廣宇Action

媒體和身體一直都不是表現的重點,但是被貼上標籤後,似乎得藉由這兩種來呈現作品的感覺。

錄影藝術

十八銅人‧穿透 穿透性:媒體把效果放大了,例如痛覺,媒體的力量不可小視

→社會適應不良的困境與反應

系統生活捷徑 表皮生活圈:投機取巧讓某種事物改變思維,是否就改變了生活

→存在於都市生活中的可能性,有什麼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?想像力是否可以讓生活改變個幾分鐘?是正面積極的契機或可能。

2012城市按摩:美麗的髒泡泡(系列作品未完成)有些對現實等事諷刺的意涵

蘇匯宇Performance

2004-今,作品圍繞在「電視」與「身體」

彩色電視機:以懷舊方式提醒我們媒體的諸多課題

是什麼讓身體坐了下來?→反映電視經驗的創作,Hollywood等橋段情節已潛移默化我們、甚至定型化一些戲劇張力

媒體化身體:MTV、偶像、國族記憶;我們本身就是一個展現的媒介

黃華成

姚瑞中

超傳真身體

(大賣場廣告式的,恐怖與娛樂結合的產品)高解析高傳真Hi Fi 太平盛世愛看戰爭片與警匪片、槍戰電影槍擊案等、嗜血,人類的道德狀態是奇特的,好奇心娛樂等和道德是同時存在的嗎?

幻覺身體:安眠藥經驗與電視文化,真實、幻覺、夢境、節目,我們如何存在?

Stilnox Strolling→媒體整合運用,從網路紅回電視,我所能掌握的媒體到我所獲得的媒體

稍待片刻:有一個螢幕在那裏?還是有一個身體在那裏?

Q 作品中行動與表演的比例?可以用這兩個詞與涵蓋嗎?

角色、身分…突破、甩脫…表演與行動等的界線其實是被打破的,這是一個後現代的模糊世代。前置計畫、即興與衝突。蘇即使在坐真實性的行為,但也是經過打光、廣告式或電視化的攝影,故行動與表演是混淆的。崔對比例有容忍界限,事前會做環境調查等研究之類的準備,當然現實中有很多打壞計畫的元素。

Q 如果今天表現的身體不是作者本身,藝術家自我的現身,不論做為何種角色身分,這種現身的重要性?如果不是藝術家/作者本身,作品的意義會改變嗎?

崔認為他人是自己的替身,執行導演/自己的意志,是用自己的身分做作品。媒體會讓一個人事物變形,是媒體的本質,以媒體為表現方式會有自己意想不到的很多問題,而該看的沒有看到。

沒有真正的紀錄片,每個人都有詮釋的主動權/能力,儘管真相只有一個。

行為藝術媒體化

網路興起後愈來愈沒有藝術家?因為大家都可以藉由某些媒介來表達自己,充滿力道等的不會只在美術館。可是錄像是有他的空間的。

Q 藝術家可以跳脫類型、發展自己特殊的歷史經驗嗎?藝術不只是呈現或解決生活問題,但可以更多幫助我們反思。作品裡只是連上類型化的語彙?類型化的人物?這樣就真的和歷史經驗連結了嗎?

歷史必然是政治的延伸,儘管藝術與多少含括了人文思想等,但不能否認藝術史也是政治延伸的可能性,且有其功能。

與藝術家心靈相通

「我有點不確定,需要多一點時間…」@製作完成前,導演所有東西都可能不確定,尤其是整排,例如有些排練片段還沒完成

行政因應:避免不確定的因素成為傷害演出的危險因子

「最近在創作上有難處,需要找人討論…」而且不一定只是在創作上的難處,而且很多藝術總監或導演是不找人討論的

行政因應:了解創作者的生活,嘗試從各個角度打開他的心房,了解他的狀態

「我的創作每一部份都很難割捨,時間不能縮短。」@場館使用時間有限

以下三者互相影響ex.

作品 導演說燈光不要管,他要自己來,服裝和化妝就抓狂了
預算 劇團沒錢
時間 演出前一兩個禮拜導演還是沒做

因應:讓上一場的演員到燈控室控SPOT,請音響公司臨時加PA燈和電腦燈

行政人員請立刻解決問題,不要容忍藝術家,不要害怕讓別人為難,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預算,請一定要當機立斷,要理解創作所有內容,以此和所有創作者達成極大的共識,讓他們最後配合行政定出來的時間

「我覺得我無法在這樣的時間裡,做出理想中對作品設計的要求,我覺得無法為這個作品負責,我需要退出來表達對這個作品的尊重,因為我深愛這個作品…」

行政因應:增加預算、砍價(例如砍舞台設計的桌子椅子)這些都不好,要了解設計者的構想不亂砍東西,免得設計者最後因不滿意、不想承認作品最後只掛名不做事。行政也要了解作品真正的需要,不多花錢做無謂的設計。

行政不要耗費時間去聊和製作本身無關的事,就不會過勞。

要了解創作者的私人狀態,但需要深入到什麼程度?了解到可以小小威脅創作者符合行政的要求?了解創作者就是了解作品,包括處境、心境、生命歷練。

需要和創作者達到的默契:需要呈現什麼、告訴觀眾什麼讓他們帶走、和觀眾交換什麼,在作品裡共同注入心念與共識

舉重若輕

在不扼殺創意的前提下把預算說小,多攢一些預算別讓導演知道(但製作經理和技術總監一定要知道),別滿足任何單一製作,在預算上嚴格是對團隊所有人的幸福負責

@創作者搞失蹤的時候

行政因應:我不等你了,如果你覺得對得起我、你的設計夠格,你覺得多少錢,請你來跟我拿錢,如果你覺得對不起我,請你立刻出現。或是不因應。